其他
曹老师:“非常聪明的一步棋”
下面解读一下。
曹老师本次更新的关注重点,是当前的趋同热点:
DV.7.1(BA.2.75.3.4.1.1.1.1.1.7.1); XBB.1.48; XBB.1.5.70,及其子分支GK系列; HK.3(XBB.1.9.2.5.1.1.3); GW.5(XBB.1.19.1.5)。
——请继续品鉴:
对此,曹老师的原话是:
“The L455F+F456L RBD mutation combo is a very smart move by the virus”
到底有多聪明呢?
简单来说:单独的L455F或F456L都能带给病毒免疫逃逸增益,但会导致受体亲和度损失,但两个组合起来反而可以提升受体亲和度的同时实现免疫逃逸。
可以说是相当聪明了。
——请具体品鉴:
原始株,NT50=627; BA.5, NT50=1071,比原始株还要高出一大截; XBB.1.16,NT50=350; XBB.1.5,NT50=361; XBB.1.5+S:F456L突变,NT50=191; EG.5.1(约等于XBB.1.5+S:F456L突变,只是多了个NTD突变),NT50=184; XBB.1.5+S:F456L+S:K478R,NT50=181; 最后,XBB.1.5+S:L455F+S:F456L,NT50=152。
解读解读以上结果呗:
现在各位可以把“抗原原罪”四个大字打在公屏上了
说到这里,临时跑个题~
哈哈,贩卖有毒定心丸翻车了吧?
抗原原罪/免疫印记效应的本质,是记忆B细胞转弯速度赶不上病原体抗原漂移的速度。
有没有抗原原罪/免疫印记,归根结底不是看具体感染哪种变异株,更不是看变异株叫啥名字,
而是看既往暴露和当前暴露的株型之间的抗原距离……
所以说苦海无涯。
下面回到主题,针对(XBB.1.5+S:L455F+S:F456L),GMT只剩下150左右,只相当于针对BA.5的七分之一……
也就是说,在抗原原罪效应的基础上,病毒仅仅用了两个刺突蛋白突变,就搞定了既往感染史带来的中和抗体屏障,并且还顺手喜提了ACE2受体亲和度增益。赢两次,赢麻了。
或者说,至少在中和抗体的层面,之前的感染经历,基本算是感染了个寂寞
——请接着品鉴:
最后,曹老师还顺便预测了今年冬天的版本答案:
另外,由于L455F+F456L+K478R组合带来的较高的受体亲和度,还有空间容纳更多的逃逸突变。
——同时请品鉴:
可惜就算这样了,还有一些心理按摩大湿来提供贴心的按摩服务:“突变已经接近饱和啦!它就快要走进死胡同啦!”